側柏[Platycladusorientalis(L.)Franco],又稱柏樹、扁柏,是柏科(Cupressaceae)側柏屬針葉常綠喬木,原產于中國和朝鮮,是中國特產樹種,經過多年的生長,樹高可達20m,胸徑可達1m,樹冠5年齡為尖塔形,老樹為廣圓形,是我國應用最廣泛的園林綠化樹種之一。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側柏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。

1經濟意義和分布
1.1經濟意義
側柏是一種珍貴的材料樹種。其木材柔軟、硬度適中,具有香味、耐腐蝕性和直紋理。它是造船屋和碼頭的良好材料。廣泛應用于建筑、橋梁、電桿、礦柱和枕木。它還可以制作家具和雕刻細木工材料。
側柏樹是一種常見的綠化樹種,形狀美觀,枝繁葉茂,四季常青,香味濃郁,害蟲少,適應性強,常種植在寺廟和陵墓中。側柏的種子可以入藥榨油,也可以用來制作香料[1-2]。
1.2分布
側柏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針葉樹種,分布在遼寧、四川、寧夏、湖北、河南、陜西、青海、甘肅、內蒙古、云南、山東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西等地。其垂直分布適合當地,吉林省分布在海拔250m下面,華山分布在海拔地區1000~1200m地區;陜西、云南分別分布于海拔1500、2600m左右區域。

2樹種特性
2.1形態特征
側柏屬常綠樹,樹冠尖塔形,老樹廣圓;樹皮薄,淺灰棕色,條狀縱裂;大枝傾斜;小枝排成平面,扁平,無白粉。葉鱗片狀,葉二型,中央葉倒卵菱形,背面有腺槽,兩側葉船形,中央葉和兩側葉互相生長。雌雄同株異花,雌雄單生于枝頂;雄球花有6對雄蕊,每雄蕊都有花藥2~4;雌球花4中間的對珠鱗2對珠鱗各有1~2個胚珠。球果闊卵形,近熟時藍綠色被白粉,種鱗木質,紅褐色,種鱗4成熟時張開,背部有一個反曲尖,種子脫出,卵形灰褐色,無翅,有棱脊。花期3—5月,種熟期10—11月。
2.2生態學特性
側柏是一種年降水量的溫帶樹種300~1600mm、年均氣溫8~16℃它能正常生長,對干旱和寒冷有很強的適應性。當年降水量200mm、土壤含水量5%或遇-35℃低溫仍能生存。
側柏是一種中性樹種,對光的要求中等,抑郁0.8密林可以自然更新,但幼苗和幼樹有一定的抗陰性。耐寒性差,抗風性差,耐干旱,喜潮濕,不耐洪水。耐貧瘠,可在微酸性至微堿性土壤上生長。20多年后,它需要光性增強,需要一定的透光率才能正常生長。它對土壤有很強的適應性。各種土基本上可以正常生長,但最喜歡石灰巖發育的土壤。
2.3生物學特性
側柏是一種淺根植物,其根淺根植物25~30cm土層、側根水平伸展發達,須根密集分布在基礎周圍,根幅為冠幅1.0~1.5倍,生長緩慢但壽命長,樹齡達數百年甚至數千年,仍保持枝繁葉茂的形態。

3造林技術
3.1造林地選擇
側柏對土壤要求不嚴格,可在各種機巖或土壤中正常生長。但側柏不耐水濕,抗風能力小,不宜在水濕低洼地、沖風口山地、風速大的地方種植[3]。
3.2造林密度
側柏在前100年內生長緩慢,樹冠窄,根系分布淺,抑郁時間長。為了促進其抑郁,其初始植入密度為5000~6000株/hm2,后期根據抑郁情況進行間伐。
3.3混合樹種的選擇
由于側柏生長緩慢,樹冠狹窄,雜草容易在林地內繁殖。在側柏造林過程中,為了抑制雜草的生長油松、元寶楓、刺槐等樹種,或與紫穗槐、沙棘、胡頹子等灌木樹種混交。
3.4整地
在側柏造林過程中,細致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保證[4]。側柏造林通常選擇干旱貧瘠的山區,因此整地方式通常包括魚鱗坑整地、水平溝整地、水平階整地,需要提前整地1個季節為好。
3.5造林
側柏造林可選春季、雨季或秋季,冬季寒冷干燥不宜造林。造林苗木一般選用裸根苗、一至二年生容器苗、二至三年生移植苗。常用的造林方法是播種造林、植苗造林、容器苗造林,也可采用大苗造林,但大苗造林需要多次移植,以培育其發達的根系。
3.6幼林管理
一是松土除草,可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;二是越冬防寒,可覆土覆草防寒、涂白防寒;三是林糧間作。由于側柏生長緩慢,樹冠狹窄,種植后可在林糧間作用,以提高土地利用價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