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名字叫紫薇。與眾多兄弟姐妹一樣,我本身非常普通。我們生長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天星村。別看我平時不起眼,可突然有那么一天,我搖身一“變”,成了紫薇花瓶這樣的藝術品,身價立馬就飆升得讓我自己都感到自豪。我從家鄉出來,走向祖國的天南地北,在公園、展廳、庭院,展現自己的精彩,沒有一個人不贊美。

讓市場“活”起來
我的家鄉壽安鎮天星村是溫江生態旅游區,幅員2.6平方公里。我村毗鄰都江堰灌溉區,土地肥沃,氣候宜人,花木蔬菜種植是主導產業。2012年,花木市場受到沖擊,大量原生花木滯銷,天星村開始尋找產業轉型之路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主題,經過幾年的探索,村決定以植物編織為突破口,大力建設植物編織公園,促進一、二、三產業一體化發展,建設以景觀文化為核心的編織藝術文化村。就這樣,我從一個不起眼的普通紫薇苗變成了紫薇花瓶等藝術造型。
2013年,村里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,說要培育新的市場主體,讓市場活”起來。如何活”起來?以我們紫薇苗的造型編藝為載體,堅持生產、供銷、信用“三位一體”綜合發展,通過建設基地、舉辦展覽、研發新產品、承包項目、旅游開發等方式,不斷發展壯大。所有利潤按股分紅,積極開展土地流通績效保障保險,確保規模經營的健康發展。

讓村莊“美”起來
我的名字很美,我們的村莊也很美。美法怎么樣?有辦法,就是充分利用我們鮮艷的紫薇花,推進編藝公園建設,探索資源變資本,讓村莊美麗”起來。村里在黨支部的領導下,通過自治制定了村民公約和庭院公約,選舉了庭院負責人,成立了天星微信群,通過微信管理環境、自治建設,成立了編藝合作社,充分發揮合作社“行業指導、資源配置、市場對接”作用,按照“三化六有六有的道路“編藝公園,建設“國家農業公園振興了宅基地、農業用地、集體公共資源”等三種資源。
我是一株小紫薇,但我與天星村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我是一個小紫薇,但我與天星村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洞察這一切的村民邀請規劃專家進行規劃,編制村莊規劃、產業規劃、旅游發展規劃等,形成二中心、三庭院、六分區格局。“兩中心”指:一個游客接待中心,一個綜合服務中心;”指:兩個集中住院,一個集中商業院;六分區”指:綜合服務中心、精品編藝展區、編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區、編藝風情體驗區、濕地親水區、民俗養生區。實施這套計劃很難不美觀。

讓產業“興” 起來
由于我們兄弟姐妹的蓬勃成長,紫薇編藝公園全速沖刺。溫江區以“大眾創業創新(創造森林城市和園林城市)是協調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的契機,以工匠來自四面八方,工具成天下”為主導,啟動高級編藝師認證體系建設,組建天星村 開展盆景、編藝等產品研發,組織盆景、編藝作品大賽,讓全村居民參與產業發展。近年來,漆康林、羅仕軍等五位編藝工匠被授予中國村莊植物編藝大師稱號。
全區制定了旅游規劃,按規劃建設美麗鄉村,成功舉辦了三屆編藝節,成功創建了三屆編藝節A一級旅游景點,與浙江寧隱鄉村旅游公司進行經營規劃,引導五大師院開設精品接待、精品茶藝、優雅咖啡、農家體驗等三產業服務。在此基礎上,積極吸引投資,振興集體資源和資產“庭院優化改革的方式,整理出土地招商引資指標,依托引進的編藝研發中心以商招商招商一批“入駐園區的旅游服務配套產業。

讓家鄉“耀”起來
紫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使小紫薇轉型升級,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。目前,植物編藝公園規劃面積3500畝,覆蓋天星村、天源村、團結橋社區1000多個村(社區),天星村核心區217畝,2014年開工建設,現已初具規模。園區規劃建設植物編織開發區、綠色空間區等9個功能分區,形成集景觀休閑、度假、娛樂、學習為一體的大型農村旅游綜合體。通過景觀展示、技能表演、觀光體驗等方式,展示以紫薇為主導的編藝產業的發展形勢、本質和特色文化內涵。通過村民自主完成的庭院改造,也為一、三產業的聯動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。

目前,編藝公園的環境和硬件條件已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規模,已完成一期217畝園區的道路水渠改造、產業結構調整及150平方米的標準化游客接待中心、生態停車場建設。核心區花木大戶平均年銷售收入20萬元以上,花木種植戶平均花木收入1萬元以上,帶動周邊農民平均收入3000元以上。2017年上半年,壽安鎮花木銷售和觀光旅游收入550萬元,同比增長11%。這不是最耀眼的。2017年,300個紫薇花瓶進出口“注冊場”預計2018年歐洲將出口。2017年,天源村專門成立了以出口為目的的合作社,為紫薇系列產品的開發開辟了40畝土地,12生肖形象生動,是我的兄弟姐妹“這些產品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。說起紫薇,一時半會兒說不完,有機會請你到我們瓜田籬下詳細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