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梅花主要病害的識別與防治
1、卷葉病
卷葉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。地栽或盆栽梅花,在水分脅迫狀態下,葉片兩側向正中折合內卷,整個梅株呈疲倦萎蔫狀態,嚴重時導致葉片大量脫落。究其原因:一方面是由于夏季高溫少雨、土壤干旱、空氣干燥、光照過強,另一方面梅樹本身為細須根,對水分的吸收和運送能力較差,再加上梅花葉質偏薄,而此時梅株對水分的蒸發又較快,總體上水分處于虧缺狀態,從而導致其葉片發生卷曲,尤以“綠萼梅”品種發生最為嚴重。卷葉現象約從6月開始,雨后有所緩和,葉片可稍許平展;在風調雨順、水分供應充足時,卷葉出現較晚,不會大量落葉,也不會影響到花芽的分化。
防治方法:卷葉是梅花本身特別的結構和生理特性,以及不良氣候因素綜合作用所致。為此加強管理,使其根系發育良好、樹體生長健壯,從而提高其吸水和運水能力;進入高溫干旱季節后,加強根部澆水、葉面噴水和環境灑水,通過增濕降溫為其創造一個相對涼爽的環境;盆栽梅花,特別是淺盆梅樁,尤其是對“綠萼梅”品種,可搭棚遮陰,遮光度控制在30%-40%之間,保護其卷葉不至于因脫水過重而掉落即可。

2、黃化病
黃化病,是一種在堿性土壤條件下,出現的缺鐵性生理病害。淮河以北地區地栽或盆栽的梅花,由于土壤或培養土偏堿,或因長時間澆灌偏堿的用水,使梅株根系長期處于偏堿的環境中,導致營養須根壞死,從而引起葉片褪綠發黃。堿黃主要表現在新抽嫩枝的葉片上,葉片偏小,葉脈間褪綠呈黃白色,不很規則,但葉脈尚呈綠色,中下部的老葉一般不發生黃化。
防治方法:盆栽用土或地栽園土,要將其pH值調整至6.5以下;用自來水澆花,要先放置3-5天,并在加入少量的硫酸亞鐵顆粒;生長季節每月澆施一次礬肥水,可預防黃化病的發生;葉片出現較嚴重的黃化后,可用0.3%的硫酸亞鐵溶液澆施根部,用0.2%的藥液噴灑葉面,半月一次,澆噴兼施、雙管齊下,可促成其嫩葉褪黃變綠。少量盆栽也可考慮用1%的食醋液或0.5%檸檬酸液澆施根部。
3、炭疽病
受害葉片最初產生褐色小斑點,后擴大成1厘米以下的圓形、橢圓形病斑,生于葉緣者多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,呈灰褐色至灰白色,邊緣為紅褐色和暗紫色,上生黑色小點,呈同心圓輪狀排列。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塊在染病落葉或感病嫩梢中越冬,翌春借風雨傳播,5月中下旬至6月初發病嚴重。“朱砂型”梅花最易感染,“綠萼型”最抗病。
防治方法:清除枯枝落葉燒毀;從4月中旬開始用50%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50%的退菌特、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70%的炭疽福美、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-1000倍液,交替噴灑,連續3-4次。

4、流膠病
為枝、干主要病害。患病枝、干變褐腐爛,并伴有流膠,樹勢逐漸衰弱,導致抽枝少而細,花芽分化不良,嚴重時枝條干枯,甚至整株死亡。枯枝型流膠,一般發生在多年生枝上,多以皮孔為中心,滲出脂狀膠液,初呈淡黃色、半透明、柔軟,后逐漸氧化凝固成褐色晶體狀,嚴重時病部以上枝條枯死;干腐型流膠,一般發生在主干上,初為水漬狀;后變褐腐爛,腐爛部分逐漸變褐下凹,樹皮開裂反卷,并伴隨有流膠,嚴重時樹勢衰弱,甚至會全株枯死。3-11月均可發生,以6-9月最為嚴重。
防治方法:加強水肥管理,及時排除積水;防止蛀干性害蟲侵入,避免日灼和凍害;刮除病部膠狀物,涂抹3-5度的波美石硫合劑或0.1%的升汞水消毒;或用70%甲基托布津、50%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倍液涂抹創口。
5、膏藥病
在枝干樹皮上形成圓形、橢圓形灰褐色大病斑,狀似平貼之膏藥,后期出現龜裂,小枝發病的膏藥形病斑呈淺灰色,并且繞小枝一圈,后期與小枝分離,呈鞘狀套住小枝。此病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,削弱樹勢,嚴重時樹體逐漸衰弱死亡。全年均可發生,以夏季最為集中,地處潮濕、樹冠郁閉的衰弱樹易發病,蚧殼蟲為主要傳播媒介。
防治方法:通風透光,開溝排水;消滅蚧殼蟲,減少傳媒;秋末落葉后至春季發葉前刮除病部燒毀,涂抹3-5度波美石硫合劑;少量盆栽,有葉期可于刮去病斑后。涂抹達克寧霜軟膏。

6、煤污病
由于蚜蟲、蚧殼蟲等的刺吸危害,其排泄的分泌物
——“蜜露”,在比較陰濕的條件下,易誘發煤污病。表現為葉片、樹干、枝條上被有一層烏黑的煤污層,嚴重影響到梅株葉片的正常光合作用,從而導致植株生長不良,不能正常孕蕾開花。
防治方法:春季出現蚜蟲危害,及時用10%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;出現蚧殼蟲危害,可用25%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;每15天一次用70%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多?硫懸浮劑800倍液噴灑植株。
7、根癌病
由土壤根癌桿菌借苗株傷口侵入而引起,多發生于根頸部及嫁接口部位,有時也發生在主干和枝條上。受害部位長出球形、扁球形腫瘤,初為乳白色或肉色,較為柔軟,后變硬木質化呈褐色,表面粗糙,凹凸不平,呈龜裂狀。梅株感病后根系發育不好,地上部分生長遲緩,樹勢衰弱,影響到花芽分化,嚴重時葉片發黃脫落,甚至全株死亡。
防治方法:從疫區購進未顯癥狀的梅苗,栽種前要先行消毒,可用2000倍72%的農用硫酸鏈霉素浸泡30分鐘;或用“抗根癌菌劑”Ⅰ號或Ⅲ號,加水1-2倍調勻,定植前蘸根20分鐘,預防效果較好;對大植株不忍舍棄,可用利刀切除癌腫部分,再用石灰乳或甲冰碘液(甲醇50份、冰醋酸25分、碘片5分)涂抹傷口,并單獨養護。

二、梅花主要蟲害的識別于防治
1、桃粉大蚜
即“膩蟲”之一種,主要在嫩梢和幼葉上刺吸汁液。該蟲以卵在梅花的枝、芽上越冬,來年3—4月梅花抽梢展葉時,孵化出的無翅若蚜危害最甚,雨水多的年份發生嚴重,并能誘發煤污病。
防治方法:用10%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液噴殺;家庭少量梅株出現蚜蟲,可用苦楝葉揉汁稀釋噴殺,也可用草木灰灑在有蚜蟲的枝葉上,過1—2個小時后用清水沖洗枝葉即可。
2、黃褐天幕毛蟲
以幼蟲啃食嫩芽、新葉及葉片,并在枝杈處吐絲結成天幕狀網,群居于白色天幕上,老熟幼蟲離開天幕分散暴食,嚴重時可將整株葉片吃光。
防治方法:發現幼蟲群集在天幕上時,可清除網幕、燒死幼蟲;用10%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液或2.5%的功夫乳油3000倍液噴殺。
3、桃紅頸天牛
桃紅頸天牛是危害梅樁主干的主要害蟲。遭其危害的梅樁基部地面上,常堆存有紅褐色的蟲糞。
防治方法:5—6月在雨后晴天的中午,尋找在枝干上歇息的成蟲,將其殺死,或用2.5%的功夫乳油3000倍液噴殺;在樹干上發現排糞蟲孔后,用毒簽插入蟲孔熏殺,或用藥棉蘸敵敵畏堵塞蟲孔;秋末冬初,進行樹干涂白。
4、蚧殼蟲
危害梅花的蚧殼蟲種類較多,主要有桑白盾蚧、糠片盾蚧、梨圓盾蚧、朝鮮球堅蚧、龜蠟蚧、褐軟蠟蚧等,尤以朝鮮球堅蚧危害最為嚴重。主要以若蟲和雌成蟲密集在枝干上汲取汁液,嚴重時使樹勢減弱,造成枝條枯死或全株死亡。它還是膏藥病的主要傳播蟲媒。該蟲嚴重發生時,蟲株率達90%,梅株死亡數占死亡總數的85%。
防治方法:5月上中旬卵孵化盛期,用50%的殺螟松1000倍液,或50%的馬拉硫磷500倍液,或40%的乙酰甲胺磷500倍液+除蟲菊脂2000倍液,進行噴灑,對若蟲殺滅效果都很好;用75%的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灑,對朝鮮球堅蚧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。
5、紅蜘蛛
即葉螨。梅花普遍受其危害,且比較嚴重。它以成蟲、若蟲在葉片背面危害,初為受害葉片正面出現黃白色失綠小點,后失綠面積擴大,葉片失去光澤,嚴重時一片蒼白,造成提前落葉。成螨卵圓形,初脫皮時為紅色,取食后變為暗紅色,大小在0.5毫米左右,若螨、幼螨略小。該蟲一年發生10代以上,以卵和成螨在枝干的粗皮裂縫和落葉層間越冬,5-7月干旱時最為嚴重。
防治方法:用25%的倍樂霸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;或用20%的滅掃利乳油2500倍液噴殺,或用5%的尼索朗乳劑1500倍液噴殺。因其蟲體較小,且藏匿于葉背面,噴藥時一定要仔細均勻,并輪換使用不同的殺螨劑。

6、袋蛾
即“吊死鬼”。危害梅花、果梅的有大袋蛾、小袋蛾、茶袋蛾、白囊袋蛾等。幼蟲為絲質袋囊所包裹,囊外附有較大的碎葉片或少數排列零亂的枝梗。一年發生1代,以老熟幼蟲在袋囊內越冬;4-5月化蛹,5月底羽化,6月上旬為幼蟲孵化高峰,到11月復以老熟幼蟲在囊內越冬。初孵幼蟲在晴天中午爬出母囊,吐絲下垂,隨風傳播,在適宜的梅株或其他植物上吐絲綴葉成囊。幼蟲藏匿于囊內,取食遷移時負囊而行,初時取食葉肉,剩下上表皮,使葉片呈透明斑點,長大后食葉成孔洞或缺刻,甚至啃食莖干表皮、嚼食果肉;高溫干旱持續時間長時,危害特別嚴重。
防治方法:秋冬季結合修剪,人工摘除袋囊,消滅越冬老熟幼蟲;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;用25%的滅幼脲3號1500倍液噴殺幼蟲;在低齡幼蟲盛期,用50%的馬拉硫磷1000倍液噴殺幼蟲;于產卵高峰期,用20億/克的棉鈴蟲核多角體病毒懸浮劑1000倍液噴灑。
7、刺蛾
即“洋辣子”。危害梅花的刺蛾有黃刺蛾、麗綠刺蛾、綠刺蛾、扁刺蛾、扁黃刺蛾、褐邊綠刺蛾等。夏季以幼蟲取食葉片,嚴重時可將葉片啃光,僅剩下粗葉脈和葉柄,影響梅株的正常生長和孕蕾開花。幼蟲體上長有較多的毒毛,對人體皮膚有嚴重的刺激性,一旦接觸人的皮膚會產生強烈的灼痛感。
防治方法:秋冬季人工剝去枝干上的越冬蟲繭;成蟲羽化期利用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特點進行燈光誘殺;盆栽用0.3%的印楝素500倍液,或25%的滅幼脲3號2000倍液,或5%的抑太保乳劑1500倍液噴殺。

三、對梅花敏感的農藥種類和避免藥害發生的方法
1、對梅花敏感的農藥種類及藥害表現
梅花對有些農藥非常敏感,如40%的樂果乳油,可導致葉尖枯焦,葉片出現黑斑,以及短時間內葉片像被開水燙過一樣,全部落光;40%的氧化樂果乳油,如超過一定的濃度,或在高溫強光下使用,會導致葉片出現黃斑、黑斑或落葉;80%的敵敵畏乳油,超過一定的濃度,或在嫩葉期使用,會導致梅株落葉或掉果;90%的敵百蟲晶體,同樣會造成落葉;誤用較高濃度的久效磷,也會引起梅株葉片枯焦或脫落。防治病害的百菌清,可能引起落葉;在有葉期使用波爾多液,會導致嫩葉尖端枯焦;石硫合劑則有可能引起梅株嫩梢枯焦或落果。
2、避免梅花藥害發生的方法
①人工防治
如人工捕殺桃紅頸天牛成蟲,用鉛絲捅死藏匿于枝、干蟲孔內的天牛幼蟲;人工摘除袋蛾類的袋囊,集中燒毀;人工刮除黃刺蛾、綠刺蛾的蟲繭,將其踩碎;人工摘除感染炭疽病、褐斑病的葉片,集中燒毀;人工刮去膏藥病的病斑,再涂抹達克寧霜軟膏。
②誘殺害蟲
如利用昆蟲成蟲的趨光性等,懸掛黑光燈、頻振燈等,誘殺刺蛾、袋蛾等成蟲;懸掛黃色誘蟲板,誘殺蚜蟲。
③生物農藥
如用棉鈴蟲核多角體病毒懸浮劑防治袋蛾,用蘇云金桿菌Bt制劑及青蟲菌,殺滅刺蛾幼蟲;用植物源農藥,如煙參堿、印楝素、除蟲菊、博落廻制劑等農藥殺滅刺蛾、蚜蟲等。
④降低用藥濃度
如使用速滅殺丁、馬拉硫磷、氧化樂果等農藥殺滅蚧殼蟲時,一定要降低到常規使用濃度以下,可避免或減輕藥害的發生。
⑤忌高溫強光下用藥
在夏季高溫強光的條件下,應于5點鐘以后噴灑農藥,此時枝葉吸收藥液效果好,且不易引發藥害。
⑥避免使用過敏農藥
在防止梅花病蟲害時,應盡量避免在有葉期使用樂果、氧化樂果、敵敵畏、敵百蟲、久效磷、呋喃丹、石硫合劑、波爾多液、百菌清等農藥,換用具有相同殺蟲滅菌效果,但又不會產生藥害的農藥種類。